Java 集合 - LinkedList
# 引入
问题:在集合的任何位置(头部,中间,尾部)添加,获取,删除狗狗对象。
插入,删除操作频繁时,可使用 LinkedList 来提高效率
LinkedList 提供对头部和尾部元素进行添加和删除操作的方法。
LinkedList 的特殊方法
集合框架有何好处?
Java 集合框架中包含哪些接口和类?
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有何异同?
# LinkedList概述
我们都知道它的底层是由链表实现的,所以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链表?
public class LinkedList<E>
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<E>
implements List<E>, Deque<E>, Cloneable, java.io.Serializable
{
}
2
3
4
5
LinkedList 是一种可以在任何位置进行高效地插入和移除操作的有序序列,它是基于双向链表实现的。
LinkedList 是一个继承于 AbstractSequentialList 的双向链表。它也可以被当作堆栈、队列或双端队列进行操作。
LinkedList 实现 List 接口,能对它进行队列操作。
LinkedList 实现 Deque 接口,即能将 LinkedList 当作双端队列使用。
LinkedList 实现了 Cloneable 接口,即覆盖了函数 clone(),能克隆。
LinkedList 实现 java.io.Serializable
接口,这意味着 LinkedList 支持序列化,能通过序列化去传输。
LinkedList 是非同步的。
推荐文章:LinkList 详解 (opens new window)
# 链表的数据结构
单向链表:
element:用来存放元素
next:用来指向下一个节点元素
通过每个结点的指针指向下一个结点从而链接起来的结构,最后一个节点的 next 指向 null。
单向循环链表:
element、next 跟前面一样,在单向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的 next 会指向头节点,而不是指向 null,这样存成一个环
双向链表:
element:存放元素
pre:用来指向前一个元素
next:指向后一个元素
双向链表是包含两个指针的,pre 指向前一个节点,next 指向后一个节点,但是第一个节点 head 的 pre 指向 null,最后一个节点的 tail 指向 null。
双向循环链表:
element、pre、next 跟前面的一样
第一个节点的 pre 指向最后一个节点,最后一个节点的 next 指向第一个节点,也形成一个「环」。
LinkedList 的数据结构
如上图所示,LinkedList 底层使用的双向链表结构,有一个头结点和一个尾结点,双向链表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头开始正向遍历,或者是从尾开始逆向遍历,并且可以针对头部和尾部进行相应的操作。
# 自定义LinkedList
模拟源码自定义一个 LinkedList,这样读源码理解更佳。
class Node {
// 前一个元素地址
Node pre;
// 当前存入的元素地址
Object obj;
// 后一个元素地址
Node next;
//.... set get toString 方法,这里因为篇幅不写,其实需要写
}
public class MyLinkedList {
// 首 Node 对象
Node first;
// 尾Node对象
Node last;
// 节点长度
int size;
// 无参构造器
public MyLinkedList(){ }
public void add(Object o){
if(first == null){
// 当前 Node 对象
Node node = new Node();
node.setPre(null);
node.setObj(o);
node.setNext(null);
// 初始 first 和 last 为空,所以 first 和 last 都指向最开始的首 Node 对象
first = node;
last = node;
}else {
Node node = new Node();
// 此时有了第二个或者更多的 Node 节点,所以第二个节点的 first 指向第一个节点的 last,第一个 Node 节点的 last 指向第二个 Node 节点
node.setPre(last);
node.setObj(o);
node.setNext(null);
last.setNext(node);
last = node; // 指向第二个节点
}
// 添加一次,长度 + 1
size++;
}
public Object get(int index){
Node node = first;
for (int i = 0; i < index; i++) {
node = node.getNext();
}
return node.getObj(); // 不要返回 Node 对象,会报错,应该返回的是当前存入的元素
}
public int size(){
return size;
}
}
class Test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MyLinkedList list = new MyLinkedList();
list.add("aa");
list.add("bb");
list.add("cc");
System.out.println(list.get(2)); // cc
System.out.println(list.size()); // 3
}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# LinkedList源码分析
接下来又到了大家喜欢的读源码环节**😄**。
# LinkedList的特性
在我们平常中,我们只知道一些常识性的特点:
- 是通过链表实现的
- 如果在频繁的插入,或者删除数据时,就用 LinkedList 性能会更好
那我们通过 API 去查看它的一些特性
Doubly-linked list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st and Deque interfaces. Implements all optional list operations, and permits all elements (including null).
这告诉我们,LinkedList 是一个双向链表,并且实现了 List 和 Deque 接口中所有的列表操作,并且能存储任何元素,包括 null,这里我们可以知道 linkedList 除了可以当链表使用,还可以当作队列使用,并能进行相应的操作。
All of the operations perform as could be expected for a doubly-linked list. Operations that index into the list will traverse the list from the beginning or the end, whichever is closer to the specified index.
这个告诉我们,LinkedList 在执行任何操作的时候,都必须先遍历此列表来靠近通过 index 查找我们所需要的的值。通俗点讲,这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是顺序存取,每次操作必须先按开始到结束的顺序遍历,随机存取,就是 ArrayList,能够通过 index。随便访问其中的任意位置的数据,这就是随机列表的意思。
API 中接下来讲的一大堆,就是说明 LinkedList 是一个非线程安全的(异步),其中在操作 Interator 时,如果改变列表结构(add,delete 等),会发生 fail-fast。
通过 API 再次总结一下 LinkedList 的特性
异步,也就是非线程安全
双向链表。由于实现了 List 和 Deque 接口,能够当作队列来使用
链表:查询效率不高,但是插入和删除这种操作性能好
是顺序存取结构(注意和随机存取结构两个概念搞清楚)
# 继承结构以及层次关系
IDEA 里 CTRL + H 快捷查看
我们可以看到,LinkedList 在最底层,说明他的功能最为强大,并且细心的还会发现,ArrayList 有四层,这里多了一层 AbstractSequentialList 的抽象类,为什么呢?
通过 API 我们会发现:
- 减少实现顺序存取(例如 LinkedList)这种类的工作,通俗的讲就是方便,抽象出类似 LinkedList 这种类的一些共同的方法
- 既然有了上面这句话,那么以后如果自己想实现顺序存取这种特性的类(就是链表形式),那么就继承这个 AbstractSequentialList 抽象类,如果想像数组那样的随机存取的类,那么就去实现 AbstracList 抽象类
- 这样的分层,就很符合我们抽象的概念,越在高处的类,就越抽象,往在底层的类,就越有自己独特的个性。自己要慢慢领会这种思想
- LinkedList 的类继承结构很有意思,我们着重要看是 Deque 接口,Deque 接口表示是一个双端队列,那么也意味着 LinkedList 是双端队列的一种实现,所以,基于双端队列的操作在 LinkedList 中全部有效。
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SequentialList<E>
extends AbstractList<E>
2
第一段
这里第一段就解释了这个类的作用,这个类为实现 List 接口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方法,尽最大努力去减少实现这个「顺序存取」的特性的数据存储(例如链表)的什么随机存取数据(例如数组)的类应该优先使用 AbstractList 从上面就可以大概知道,AbstractSwquentialList 这个类是为了减少 LinkedList 这种顺序存取的类的代码复杂度而抽象的一个类。
第二段
这一段大概讲的就是这个 AbstractSequentialList 这个类和 AbstractList 这个类是完全相反的。比如 get、add 这个方法的实现。
第三段
这里就是讲一些我们自己要继承该类,该做些什么事情,一些规范。
接口实现分析
public class LinkedList<E>
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<E>
implements List<E>, Deque<E>, Cloneable, java.io.Serializable
{
}
2
3
4
5
6
List 接口:列表,add、set 等一些对列表进行操作的方法
Deque 接口:有队列的各种特性
Cloneable 接口:能够复制,使用那个 copy 方法
Serializable 接口:能够序列化
应该注意到没有 RandomAccess:那么就推荐使用 iterator,在其中就有一个 forEach,增强的 for 循环,其中原理也就是 iterator,我们在使用的时候,使用 forEach 或者 iterator 都可以
iterator:
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() {
List<String> l = new ArrayList<>();
l.add("hello");
l.add(0, "123");
l.add("789");
l.set(0, "456");
l.remove(0);
ListIterator<String> lit = l.listIterator();
while (lit.hasNext()) {
String next = lit.next();
// l.add("111");
lit.add("111");
System.out.println(next);
}
System.out.println(l);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# 类的属性
public class LinkedList<E>
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<E>
implements List<E>, Deque<E>, Cloneable, java.io.Serializable
{
// 实际元素个数
transient int size = 0;
// 头结点
transient Node<E> first;
// 尾结点
transient Node<E> last;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LinkedList 的属性非常简单,一个头结点、一个尾结点、一个表示链表中实际元素个数的变量。注意,头结点、尾结点都有 transient 关键字修饰,这也意味着在序列化时该域是不会序列化的。
# 构造方法
两个构造方法(两个构造方法都是规范规定需要写的)
空参构造函数
public LinkedList() {
}
2
3
有参构造函数
// 将集合 c 中的各个元素构建成 LinkedList 链表
public LinkedList(Collection<? extends E> c) {
// 调用无参构造函数
this();
// 添加集合中所有的元素
addAll(c);
}
2
3
4
5
6
7
说明:会调用无参构造函数,并且会把集合中所有的元素添加到 LinkedList 中。
# 内部类(Node)
// 根据前面介绍双向链表就知道这个代表什么了,linkedList 的奥秘就在这里。
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<E> {
E item; // 数据域(当前节点的值)
Node<E> next; // 后继(指向当前一个节点的后一个节点)
Node<E> prev; // 前驱(指向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)
// 构造函数,赋值前驱后继
Node(Node<E> prev, E element, Node<E> next) {
this.item = element;
this.next = next;
this.prev = prev;
}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说明:内部类 Node 就是实际的结点,用于存放实际元素的地方。
# 核心方法
# add()方法
public boolean add(E e) {
// 添加到末尾
linkLast(e);
return true;
}
2
3
4
5
说明:add 函数用于向 LinkedList 中添加一个元素,并且添加到链表尾部。具体添加到尾部的逻辑是由 LinkLast 函数完成的。
LinkLast(E e)
/**
* Links e as last element.
*/
void linkLast(E e) {
final Node<E> l = last; // 临时节点 l(L 的小写)保存 last,也就是 l 指向了最后一个节点
final Node<E> newNode = new Node<>(l, e, null); // 将 e 封装为节点,并且 e.prev 指向了最后一个节点
last = newNode; // newNode 成为了最后一个节点,所以 last 指向了它
if (l == null) // 判断是不是一开始链表中就什么都没有,如果没有,则 newNode 就成为了第一个节点,first 和 last 都要指向它
first = newNode;
else // 正常的在最后一个节点后追加,那么原先的最后一个节点的 next 就要指向现在真正的最后一个节点,原先的最后一个节点就变成了倒数第二个节点
l.next = newNode;
size++; ; // 添加一个节点,size 自增
modCount++;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说明:对于添加一个元素至链表中会调用 add 方法 -> linkLast 方法。
举例一
List<Integer> lists = new LinkedList<Integer>();
lists.add(5);
lists.add(6);
2
3
首先调用无参构造函数,之后添加元素 5,之后再添加元素 6。具体的示意图如下:
上图的表明了在执行每一条语句后,链表对应的状态。
# addAll()方法
addAll 有两个重载函数,addAll(Collection) 型和 addAll(int, Collection) 型,我们平时习惯调用的 addAll(Collection) 型会转化为 addAll(int, Collection) 型。
public boolean addAll(Collection<? extends E> c) {
// 继续往下看
return addAll(size, c);
}
2
3
4
addAll(size,c):这个方法,能包含三种情况下的添加,我们这里分析的只是构造方法,空链表的情况,看的时候只需要按照不同的情况分析下去就行了。
//真正核心的地方就是这里了,记得我们传过来的是size,c
public boolean addAll(int index, Collection<? extends E> c) {
//检查index这个是否为合理。这个很简单,自己点进去看下就明白了。
checkPositionIndex(index);
//将集合c转换为Object数组 a
Object[] a = c.toArray();
//数组a的长度numNew,也就是由多少个元素
int numNew = a.length;
if (numNew == 0)
//集合c是个空的,直接返回false,什么也不做。
return false;
//集合c是非空的,定义两个节点(内部类),每个节点都有三个属性,item、next、prev。注意:不要管这两个什么含义,就是用来做临时存储节点的。这个Node看下面一步的源码分析,Node就是linkedList的最核心的实现,可以直接先跳下一个去看Node的分析
Node<E> pred, succ;
//构造方法中传过来的就是index==size
if (index == size) {
//linkedList中三个属性:size、first、last。 size:链表中的元素个数。first:头节点 last:尾节点,就两种情况能进来这里
//情况一、:构造方法创建的一个空的链表,那么size=0,last、和first都为null。linkedList中是空的。什么节点都没有。succ=null、pred=last=null
//情况二、:链表中有节点,size就不是为0,first和last都分别指向第一个节点,和最后一个节点,在最后一个节点之后追加元素,就得记录一下最后一个节点是什么,所以把last保存到pred临时节点中。
succ = null;
pred = last;
} else {
//情况三、index!=size,说明不是前面两种情况,而是在链表中间插入元素,那么就得知道index上的节点是谁,保存到succ临时节点中,然后将succ的前一个节点保存到pred中,这样保存了这两个节点,就能够准确的插入节点了
//举个简单的例子,有2个位置,1、2、如果想插数据到第二个位置,双向链表中,就需要知道第一个位置是谁,原位置也就是第二个位置上是谁,然后才能将自己插到第二个位置上。如果这里还不明白,先看一下文章开头对于各种链表的删除,add操作是怎么实现的。
succ = node(index);
pred = succ.prev;
}
//前面的准备工作做完了,将遍历数组a中的元素,封装为一个个节点。
for (Object o : a) {
@SuppressWarnings("unchecked") E e = (E) o;
//pred就是之前所构建好的,可能为null、也可能不为null,为null的话就是属于情况一、不为null则可能是情况二、或者情况三
Node<E> newNode = new Node<>(pred, e, null);
//如果pred==null,说明是情况一,构造方法,是刚创建的一个空链表,此时的newNode就当作第一个节点,所以把newNode给first头节点
if (pred == null)
first = newNode;
else
//如果pred!=null,说明可能是情况2或者情况3,如果是情况2,pred就是last,那么在最后一个节点之后追加到newNode,如果是情况3,在中间插入,pred为原index节点之前的一个节点,将它的next指向插入的节点,也是对的
pred.next = newNode;
//然后将pred换成newNode,注意,这个不在else之中,请看清楚了。
pred = newNode;
}
if (succ == null) {
/*如果succ==null,说明是情况一或者情况二,
情况一、构造方法,也就是刚创建的一个空链表,pred已经是newNode了,last=newNode,所以linkedList的first、last都指向第一个节点。
情况二、在最后节后之后追加节点,那么原先的last就应该指向现在的最后一个节点
了,就是newNode。*/
last = pred;
} else {
//如果succ!=null,说明可能是情况三、在中间插入节点,举例说明这几个参数的意义,有1、2两个节点,现在想在第二个位置插入节点newNode,根据前面的代码,pred=newNode,succ=2,并且1.next=newNode,已经构建好了,pred.next=succ,相当于在newNode.next =2; succ.prev = pred,相当于 2.prev = newNode, 这样一来,这种指向关系就完成了。first和last不用变,因为头节点和尾节点没变
pred.next = succ;
succ.prev = pred;
}
//增加了几个元素,就把 size = size +numNew 就可以了
size += numNew;
modCount++;
return true;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说明:参数中的 index 表示在索引下标为 index 的结点(实际上是第 index + 1 个结点)的前面插入。
在 addAll 函数中,addAll 函数中还会调用到 node 函数,get 函数也会调用到 node 函数,此函数是根据索引下标找到该结点并返回,具体代码如下:
Node<E> node(int index) {
// assert isElementIndex(index);
// 判断插入的位置在链表前半段或者是后半段
if (index < (size >> 1)) { // 插入位置在前半段
Node<E> x = first;
for (int i = 0; i < index; i++) // 从头结点开始正向遍历
x = x.next;
return x; // 返回该结点
} else { // 插入位置在后半段
Node<E> x = last;
for (int i = size - 1; i > index; i--) // 从尾结点开始反向遍历
x = x.prev;
return x; // 返回该结点
}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说明:在根据索引查找结点时,会有一个小优化,结点在前半段则从头开始遍历,在后半段则从尾开始遍历,这样就保证了只需要遍历最多一半结点就可以找到指定索引的结点。
举例说明调用 addAll 函数后的链表状态:
List<Integer> lists = new LinkedList<Integer>();
lists.add(5);
lists.addAll(0, Arrays.asList(2, 3, 4, 5));
2
3
上述代码内部的链表结构如下:
addAll()中的一个问题:
在 addAll 函数中,传入一个集合参数和插入位置,然后将集合转化为数组,然后再遍历数组,挨个添加数组的元素,但是问题来了,为什么要先转化为数组再进行遍历,而不是直接遍历集合呢?
从效果上两者是完全等价的,都可以达到遍历的效果。关于为什么要转化为数组的问题,我的思考如下:
- 如果直接遍历集合的话,那么在遍历过程中需要插入元素,在堆上分配内存空间,修改指针域,这个过程中就会一直占用着这个集合,考虑正确同步的话,其他线程只能一直等待
- 如果转化为数组,只需要遍历集合,而遍历集合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操作,所以占用的时间相对是较短的,这样就利于其他线程尽快的使用这个集合。说白了,就是有利于提高多线程访问该集合的效率,尽可能短时间的阻塞
# remove(Object o)
/**
* Removes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the specified element from this list,
* if it is present. If this list does not contain the element, it is
* unchanged. More formally, removes the element with the lowest index
* {@code i} such that
* <tt>(o==null ? get(i)==null : o.equals(get(i)))</tt>
* (if such an element exists). Returns {@code true} if this list
* contained the specified element (or equivalently, if this list
* changed as a result of the call).
*
* @param o element to be removed from this list, if present
* @return {@code true} if this list contained the specified element
*/
// 首先通过看上面的注释,我们可以知道,如果我们要移除的值在链表中存在多个一样的值,那么我们会移除index 最小的那个,也就是最先找到的那个值,如果不存在这个值,那么什么也不做。
public boolean remove(Object o) {
// 这里可以看到,linkedList 也能存储 null
if (o == null) {
// 循环遍历链表,直到找到 null 值,然后使用 unlink 移除该值。下面的这个 else 中也一样
for (Node<E> x = first; x != null; x = x.next) {
if (x.item == null) {
unlink(x);
return true;
}
}
} else {
for (Node<E> x = first; x != null; x = x.next) {
if (o.equals(x.item)) {
unlink(x);
return true;
}
}
}
return false;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unlink(Node<E> x)
// Unlinks non-null node x.
// 不能传一个 null 值过,注意,看之前要注意之前的 next、prev 这些都是谁。
E unlink(Node<E> x) {
// assert x != null;
// 拿到节点 x 的三个属性
final E element = x.item;
final Node<E> next = x.next;
final Node<E> prev = x.prev;
// 这里开始往下就进行移除该元素之后的操作,也就是把指向哪个节点搞定。
if (prev == null) {
// 说明移除的节点是头节点,则 first 头节点应该指向下一个节点
first = next;
} else {
// 不是头节点,prev.next=next:有 1、2、3,将 1.next指向 3
prev.next = next;
// 然后解除 x 节点的前指向。
x.prev = null;
}
if (next == null) {
// 说明移除的节点是尾节点
last = prev;
} else {
// 不是尾节点,有 1、2、3,将 3.prev 指向 1. 然后将 2.next=解除指向。
next.prev = prev;
x.next = null;
}
// x 的前后指向都为 null 了,也把 item 为 null,让 GC 回收它
x.item = null;
size--; // 移除一个节点,size自减
modCount++;
return element; // 由于一开始已经保存了 x 的值到 element,所以返回。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# get(index)
get(index) 查询元素的方法
/**
* Returns the element at the specified position in this list.
*
* @param index index of the element to return
* @return the element at the specified position in this list
* @throws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{@inheritDoc}
*/
// 这里没有什么,重点还是在 node(index) 中
public E get(int index) {
checkElementIndex(index);
return node(index).item;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node(index)
/**
* Returns the (non-null) Node at the specified element index.
*/
// 这里查询使用的是先从中间分一半查找
Node<E> node(int index) {
// assert isElementIndex(index);
// "<<":*2 的几次方 「>>」:/2 的几次方,例如:size<<1:size*2 的 1 次方,
// 这个 if 中就是查询前半部分
if (index < (size >> 1)) { // index < size / 2
Node<E> x = first;
for (int i = 0; i < index; i++)
x = x.next;
return x;
} else { // 前半部分没找到,所以找后半部分
Node<E> x = last;
for (int i = size - 1; i > index; i--)
x = x.prev;
return x;
}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# indexOf(Object o)
// 这个很简单,就是通过实体元素来查找到该元素在链表中的位置。跟 remove 中的代码类似,只是返回类型不一样。
public int indexOf(Object o) {
int index = 0;
if (o == null) {
for (Node<E> x = first; x != null; x = x.next) {
if (x.item == null)
return index;
index++;
}
} else {
for (Node<E> x = first; x != null; x = x.next) {
if (o.equals(x.item))
return index;
index++;
}
}
return -1;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# LinkedList的迭代器
在 LinkedList 中除了有一个 Node 的内部类外,应该还能看到另外两个内部类,那就是 ListItr,还有一个是 DescendingIterator。
ListItr 内部类
private class ListItr implements ListIterator<E> {
}
2
看一下他的继承结构,发现只继承了一个 ListIterator,到 ListIterator 中一看:
看到方法名之后,就发现不止有向后迭代的方法,还有向前迭代的方法,所以我们就知道了这个 ListItr 这个内部类干嘛用的了,就是能让 LinkedList 不光能像后迭代,也能向前迭代。
看一下 ListItr 中的方法,可以发现,在迭代的过程中,还能移除、修改、添加值得操作。
DescendingIterator 内部类
private class Descending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<E> {
// 看一下这个类,还是调用的 ListItr,作用是封装一下 Itr 中几个方法,让使用者以正常的思维去写代码,例如,在从后往前遍历的时候,也是跟从前往后遍历一样,使用 next 等操作,而不用使用特殊的 previous
private final ListItr itr = new ListItr(size());
public boolean hasNext() {
return itr.hasPrevious();
}
public E next() {
return itr.previous();
}
public void remove() {
itr.remove();
}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# 总结
- LinkedList 本质上是一个双向链表,通过一个 Node 内部类实现的这种链表结构
- 能存储 null 值
- 跟 ArrayList 相比较,就真正的知道了,LinkedList 在删除和增加等操作上性能好,而 ArrayList 在查询的性能上好
- 从源码中看,它不存在容量不足的情况
- LinkedList 不光能够向前迭代,还能像后迭代,并且在迭代的过程中,可以修改值、添加值、还能移除值
- LinkedList 不光能当链表,还能当队列使用,这个就是因为实现了 Deque 接口